家居市场适老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对家居行业进一步开拓老年市场有重要作用。社会的健康养老观念的流行,也将促进适老化产品市场的发展。在贯彻落实国家“互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与社村通智慧居家养老系统相结合开发出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
“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继续得到支持。我国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万亿元。加快新兴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对于缓解城市问题、挖掘智慧城市潜力、实现城市智慧转型至关重要。
在国内市场,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依赖于物联网技术。例如,西奥公司推出的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方案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停车场的智能管理,不仅提高了停车位的使用效率,还为车主提供了便捷的服务。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远不止于此。除了智慧停车管理,还有智慧景区管理。
深圳市“一网统管”“深治慧”平台项目,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标,项目总金额为16490.25万元。项目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五大职能,构建了1个空间数字底座,6大工作体系,以及N个智能化应用。
1、水景设计:水景设计需注重形态、功能和生态因素,采用循环用水和雨水利用等策略,丰富广场的景观效果和功能。 构筑物设计:构筑物设计应与广场整体风格相协调,包括主题雕塑、活动构架、休憩设施、体育设施等,力求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展现设计美学。
2、首先,功能性是城市广场设计的基础。广场应满足市民的多种需求,如休闲、娱乐、集会等。因此,在规划时,需要合理布局,设置足够的休闲座椅、绿化带、步行道等设施,确保广场的实用性和舒适度。
3、广场的地面处理应选择合理的铺装材料和铺图案。加强广场的图底关系,给人以尺度感。通过铺装图案将地面的行人、绿化联系起来,使广场更加有机。同时利用铺装材料限定空间,增加空间的可识别性,强化和衬托广场的主题。
1、UBPA位于世博会围栏区的浦西E片区东侧,具体范围包括南北两个街坊,东至南车站路,西至保屯路,南至苗江路,北至中山南一路。这片区域以半淞园路为界,自然分为南北两部分,总面积约108公顷,展示了丰富的城市实践案例(见图1)。
2、城市最佳实践区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区域,各有特色。北部展区以1:1的真实模型展示城市街区建设,让参观者提前体验未来城市的生活魅力。中部的展馆则利用老厂房改造,通过实际案例分享城市建设的智慧。
3、城市最佳实践区可以说是浓缩了世界各地城市建设的精华。它主要集中在浦西园区的E片区,分为三个展区。
4、上海世博会零碳馆是在上海世博局大力支持之下的城市最佳实践区(UBPA)项目,该馆建成后将成为采用本土化产品建造的中国第一座零碳建筑,该项目贴合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颐和园:皇家风华与历史沉淀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以佛香阁为中心,长廊蜿蜒,展现了皇家园林的宏大与精致。经历战火洗礼后,它更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网师园:精巧与隐逸的江南诗篇 网师园,宋宗元的匠心之作,寓渔夫之意,小而有致。
现代园林案例 杭州西湖公园 杭州西湖公园是现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这个公园的设计融合了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西湖公园内的植物配置丰富多样,四季景色各异,同时建筑、雕塑等人文元素也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使整个公园既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传统韵味。
为大家盘点了中国十大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包括颐和园、拙政园、网师园等十大园林的相关介绍:地址、相关历史、组成部分、艺术特色等等。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优秀的景观设计案例不胜枚举,如北京颐和园的湖面景观设计,既保持了古典园林的风貌,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使其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美学的典范;又如上海外滩的绿化改造工程,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不仅提升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美感,还有效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案例一:梅河口花园 位于中国吉林省梅河口市的梅河口浪漫花海公园,设计项目面积达10万平方米。公园设计旨在结合科普教育与植物保护,位于山西北角,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地形,最大高差20米。场地规划包括服务中心建筑、停车场与茶室建筑,以及车行道系统。
花影摇窗:可以采用形色各异的鲜花点缀花园,有雨水、阳光,便能带来一片勃勃生机;芳草清新:在别墅花园草坪上,摆上一个小木桌或简单餐布,可以在这聊天、玩耍;秋千记忆:在别墅花园中打造精致的秋千,搭配灌木,让人感受到郊外的自在风情。
各试点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北京市朝阳区建设了移动电子政务平台,房山区长阳镇推行了“微服务中心”,郑州市通过智慧应用集群打造智慧新城。
东莞市虎门镇“一网统管”建设项目,中标供应商为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中标金额为3116万元。项目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动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构建智慧化应用体系,实现城市运行“一屏全观”、“一网统管”,打造“数智虎门”、“平安虎门”。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具体的案例:杭州CIM平台的2986万元投资,涵盖了数据标准、资源体系和平台建设,深入CIM+应用场景的开发;青岛的CIM平台以2668万元投入,不仅建设基础平台,还展示了CIM+应用的示范效应;苏州的1938万元项目致力于构建全要素的城市数字底板,支持住建领域的智慧应用。
日本东京的“智慧城市”项目则关注于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居民生活质量。通过建设智慧交通系统、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等,东京实现了对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东京还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服务,如智慧医疗、智能教育等,让市民享受到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
爱数在智慧城市领域项目实践成果得到认可,彰显了其在创新实践中的领先地位。爱数AnyDATA认知智能框架在技术与智能应用落地方面持续积累,助力用户构建数据驱动型组织,不断创造价值。爱数智慧城市产业大脑通过AnyDATA认知智能框架,有效匹配中新天津生态城需求,形成产业知识网络。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互联网+政务服务和监管系统,简称“甘肃省住建数据大脑”,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次重大创新,通过整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旨在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丹尼·海塞尔设计室在萨默维尔的建筑设计,无疑是现代与传统碰撞的典范。黛拉·瓦里·伯纳海摩尔的纽约设计作品,以其精致与实用性而备受瞩目。密尔沃基的约翰森和施马尔林建筑设计组合,他们的设计无疑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现代风貌。
茶舍设计,展现了中式美学的静谧与雅致。青年建筑师俱乐部设计,为年轻建筑师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售楼部设计,体现了商业空间的营销策略和客户体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老图书馆遗址空间环境设计,是对历史遗迹的独特解读。走近大师作品分析,提供了深入学习和借鉴的设计案例。
作者程大锦,一位美国注册建筑师,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建筑系荣誉教授,以其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著有包括《世界建筑史》、《图解建筑辞典》等在内的多部建筑与设计方面的经典著作。
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又译茂飞,美国建筑设计师,他曾在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设计了雅礼大学、清华大学、福建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等多所重要大学的校园,并主持了首都南京的城市规划,是当时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的代表性人物。
美国现代建筑师。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西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2-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