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背景下的城市设计(韧性城市的基本特征)

2024-07-16

如何使海绵城市更具弹性

1、海绵城市贵在问题导向为主,同时兼顾经验、目标导向;因此,要活用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对不同流域、气候条件应用不同海绵方法。切忌“一刀切”,海绵城市就是因地制宜。三要落实“多样化”。弹性海绵城市本质是多模式、分布式、自组织、微循环。

2、佘年说,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他给记者打了个比喻,“这就像高速公路,车流一多,就塞车。雨水也是一样的道理。

3、首先,让我们聚焦于城市住宅区的海绵策略:传统住宅区/:通过改造绿地,如下沉式雨水花园、停车场的透水植草砖带和生态树池,收集并净化雨水,缓解洪涝风险。在宅间道路,采用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有效储存雨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从技术层面来说,中国的海绵城市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在“渗、滞、蓄、净、用、排”六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见下图),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相结合,最终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城市住宅区的海绵化 在现代城市中,住宅区的硬质地面挑战了雨水的自然渗透。为此,我们需在绿化空间上做文章。例如,传统住宅区可通过改造,将宅间绿地变为下沉式雨水花园,利用透水植草砖的停车场变为生物滞留带,甚至在树池和道路中嵌入生态设计,如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以实现雨水的自然处理。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城市住宅区的海绵策略:传统住宅区/:通过改造绿地,如下沉式雨水花园、停车场的透水植草砖带和生态树池,收集并净化雨水,缓解洪涝风险。在宅间道路,采用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有效储存雨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海绵城市,如诗如画的绿色解决方案,通过科学的雨水管理策略,实现了内涝减少和洪水防控的双重目标。其核心在于雨水的可持续利用,这里我们将深入探讨四个关键概念:低影响开发(LID)、水敏型城市设计(WSUD)、SUDS与新加坡的ABC水计划。

大区域防洪与整体规划: 他们确保雨水排水设施能够应对各种重现期的降雨,将防洪设计延伸至整个小区,提升整体抗洪能力。创新与提升: 除了常规的雨水收集,他们还引入雨水泵站,将雨水转化为绿化灌溉的宝贵资源,展示了海绵城市设计的创新思维。

蔓藤城市如何提高城市韧性

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政策。结合气候变化,提出具体的规划政策,加强城市空间设计,提升城市的适应能力,改善城市气候环境,并提高城市的韧性。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提高城市的韧性。

愿我们能够创造出一种与人的不朽灵魂相称的诗歌,它在吸收各种材料、展现自然的本来面目时,能够最终既直接又间接地获得一种解放和拓展心灵的宗教特性,它分享科学的喜悦,收获道德的果实,催生探索的抱负,唤起对未知事物的沉思。

在今天,尽管由于科技发达,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马作为人类的助手这一作用对削弱,但千百万年来那一幅幅瑚马行空、老骥伏枥、千金买骨、义马救主的动人图景,那一份祖先遗传下来的恋马之情却永远不会消失。马,以它的忠诚、勤恳、灵性获得了人类的认同,它成为人类的生肖是当之无愧的。

汶川绿色新城:汶川水磨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目录

1、在地震的磨砺中,汶川水磨镇开始了其绿色新城的重生之旅。2008年5月,5·12大地震后的水磨镇,满目疮痍,但灾难并未摧毁这座小镇的韧性。接下来的12月,一项重要的转折点来临,水磨镇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案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标志着重建的蓝图开始清晰起来。

2、汶川新城的水磨镇在灾后重建中展现出了卓越的设计与建设成果,它的成功源于前瞻的理念和科学的策略。正如海闻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兼经济学家所言,这里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援助任务,而是要塑造一个充满活力、健康、绿色并具备可持续性的新家园。

3、《汶川绿色新城:汶川水磨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是一部深度探讨灾后城市重建的专业书籍,它并非寻常的学术论著,而是北京大学师生们对灾区人民深沉情感的结晶。

4、现任北京大学讲师和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他的研究主要围绕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近期关注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再生,以及东亚城市发展史、城市规划中的调查与分析方法、城市居住户外环境等课题。在汶川新城水磨镇的重建项目中,他担任了重要的设计角色,为灾后恢复带来了独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

5、首先,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后,水磨镇在废墟中焕发出新的生机。灾后的重建从这里起步,经过深思熟虑的水磨镇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在12月胜出,为这片土地描绘出未来的蓝图。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重心转向教育与基础设施。2009年1月,汶川县第二中学的建筑设计开始构思,承载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知识的尊重。

6、以下是对《汶川绿色新城》一书的简洁介绍:该书详细描绘了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期间,针对水磨镇进行的深入而细致的规划设计过程。它聚焦于水磨镇在地震灾后重建的关键阶段,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实现从废墟到绿色新城的转型。